COOC2018丨王宁利教授:近视的中枢调控

国际眼科时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青光眼领域大咖,他在青光眼发生发展的跨筛板压力差学说惊艳世界后,近期又带领团队在近视眼发生发展的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在COOC2018大会上,王宁利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专访,畅谈近视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的难点、近视中枢调控机制和近视眼研究的主要趋势等前沿话题。
 
近视眼发生发展的机制
 
近视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近视眼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但目前近视的发病机理仍不明确。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是眼局部视网膜-巩膜的信号传导引起的,也有研究认为视网膜的模糊信号和离焦信号启动了中枢-眼的调节而导致近视的发生。这两种理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近视相关的症状和现象,但目前仍没有定论。王宁利教授介绍到,“我们的团队主要针对视网膜离焦信号对中枢的影响开展系列研究,同时探讨中枢对眼部的反馈调控。我们利用核磁技术发现,离焦信号和模糊信号可以引起大脑视觉关注区相关皮层的功能改变。与生理性调节的离焦信号引起皮层神经元活性增强,并随着调节的完成逐渐回到静息水平不同,模糊信号持续引起皮层神经元信号的增强,很难恢复到静息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模糊信号可能是导致近视发生的更重要的信号。阅读等近距离工作中产生的可调节的离焦对近视的发生影响不大,而当超出一定调节范围后的离焦则对近视的发生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中枢改变可能反过来通过神经、体液等对眼部产生反馈调节。这部分研究目前还在进行当中。”
 
近视中枢调控的灵感来源
 
关于近视中枢调控的研究缘起,王宁利教授指出这离不开之前在青光眼方面的研究基础,他说到,“我们之前在对青光眼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除了视网膜和视神经的退行性改变,这些患者还存在视皮层结构、功能以及可塑性的改变。”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眼睛的疾病不是孤立的局部改变,通过神经突触联系,最终在大脑都会有所反映。近视也应该是如此。既往有研究分别针对形觉剥夺性近视和离焦性近视的动物模型进行视神经的切断,结果发现,形觉剥夺性近视在视神经切断后仍然持续进展,而离焦性近视的发展则很大程度被阻断,提示在离焦性近视中存在眼与中枢之间的调控。
 
未来近视眼研究的主要趋势
 
目前近视眼研究的趋势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发病机理研究。从大整体上讲,是环境和基因的作用,从人体整体角度讲,主要是中枢与模糊信号之间的关系,中枢与神经体液之间的关系,以及视网膜-脉络膜-巩膜之间的调控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