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阳教授专访:聚焦青光眼防治重点,关注病因学研究进展

国际眼科时讯

编者按:青光眼最大危害在于病程隐匿,患者早期多无症状,早期诊断难;再则青光眼造成视神经损害不可逆转,早期及时治疗易奏效,晚期青光眼视功能损失较快,不易控制。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防治青光眼的关键。第十三届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上,《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刘旭阳教授,探究青光眼的防治重点与发病机制。

青光眼防盲,早期诊断是重中之重

青光眼是目前排名第一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与白内障不同,白内障虽然也可致盲,但可治可逆。而青光眼患者一旦发生视神经病变,损伤往往不可逆转。所以,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跟踪随访十分重要。青光眼具有隐匿性,尤其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部分患者单眼先患青光眼,另一只眼睛视力尚可,青光眼易被忽略,直到患者视力变得很差,甚至失明时才被发现。如何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刘教授建议,一方面,广泛宣传青光眼的科普知识,让普通大众知晓,眼睛也需要定期检查;另一方面,临床工作中对于可疑青光眼患者,或者到眼科就诊的患者,建议拍摄眼底照片以筛查青光眼。“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的宣传口号,也说明早期进行青光眼筛查的重要性。

警惕青光眼的遗传性

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个危险因素。有些近视患者的近视度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于这类近视患者,要高度警惕其眼压变化,特别是测量眼压时,关注24小时眼压及其波动。刘教授曾接诊过一名15岁的近视患者,该患者因近视度数逐年增加前来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青光眼,继而建议其家属也进行眼科检查,发现患者母亲也患有青光眼。临床工作中,刘教授发现了多例子女先诊断为青光眼,后发现家长也患有青光眼的案例。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患者诊断为青光眼,应筛查其亲属排查青光眼。

重要进展:国内外首次报道色素性青光眼的相关发病基因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的主要手段。刘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以关注遗传性眼病及其发病机制,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色素性青光眼密切相关的基因,即CPAMD8。通过不同家系的验证,证明该基因异常参与色素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及其团队继续进行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合研究结果,从遗传学分析,CPAMD8与色素性青光眼相关联;实验室角度也支持了遗传学得出的结论。这是国内外第一个报道的色素性青光眼的相关基因。刘教授表示,未来在重视青光眼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要继续研究关于色素性青光眼和其它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希望与眼科同道通力合作,勇攀学术高峰。

盛会再启,共学习、促交流

继在贵阳召开第十二届全国青光眼大会后,受疫情影响,学术交流以云端线上为主。疫情过后,第十三届全国青光眼大会能够在成都顺利召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此次会议上,将汇总近年来青光眼各个领域的进展,包括人工智能、纳米材料、分子遗传学、新检查设备、新的治疗手段、MIGS手术等。一方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几乎所有成员都到了会议现场,借此次会议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对年轻医生,特别是对青光眼感兴趣的年轻医生而言,此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