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发病机制引热议,周翔天教授详解近视眼防控新靶点

国际眼科时讯

 编者按:10月16—18日,2020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20)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夏季达沃斯论坛会场)圆满举行!本次会议通过开展创新、前沿、又实用且贴合临床的主题内容,给大家在后疫情时期带来不一样的学术色彩。会议期间,我们采访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周翔天教授,邀请他分享了有关近视眼发病机制的新进展,以及对近视眼防控核心和重心的观点。 

 
“三位一体”思维,探究近视眼的发病机制
 
周教授介绍,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与视网膜、脉络膜、巩膜三个层面的组织都有关系。近年来,周教授团队在这三个组织方向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研究巩膜为什么会缺氧时发现,脉络膜血流减少可导致巩膜缺氧,之后团队重新把关注点回归视网膜,进而探究出视网膜上多方系统的调控可能会影响到脉络膜血流的结论。如今近视眼的形成机制其中一种可能是,人在工作或学习中产生的离焦信号破坏了多巴胺的内稳态平衡,导致脉络膜血流减少,巩膜缺氧后使其细胞外基质重塑、减少,巩膜也因此变得更薄,最终导致眼轴延长,形成近视眼,可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巩膜缺氧:控制近视眼进展的新靶点
 
现有的研究已知,在近视眼形成过程中巩膜细胞外基质逐渐减少,但它实质的触发因素却不为人知。在该研究领域,周教授的一篇科研文章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病,并被国际同行誉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回忆,这篇文章阐述了巩膜缺氧对近视发病的作用,研究发现了巩膜缺氧与整个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之间的关系,如提纲挈领一般,把整个近视眼形成过程中巩膜上的主要触发因素进行了关键的阐明。
 
除了明确触发因素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巩膜缺氧“摇身一变”演化为新的近视眼研究的切入点。当下,各个近视眼课题组团队的研究仍是处于起点状态,如对视网膜、脉络膜、巩膜方方面面独立的研究,大家很难将其串联成整体。借“巩膜缺氧”的研究,周教授的系列文章详细解释了近视眼的形成过程,为视网膜、脉络膜、巩膜三方组织之间的信号传导联系提供了巧妙的切入点、为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巩膜缺氧能否开辟相关的药物研发,从而控制患者近视眼的进展?对此周教授认为,总体来说可以持乐观态度,大鹏翱翔展翅飞,特异性、安全性就是其翅膀,缺一不可飞翔。
 
5亿!患者数量为近视眼防控敲响警钟
 
周教授指出,中国拥有将近5亿的近视眼患者,其中不乏度数为100~200度的轻度近视眼患者,这类患者采取最基本的措施如户外活动即可防控近视。而针对近视眼进展速度较快、有待演变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应当采取光学或药物控制手段来干预近视眼。环视整体近视眼防控流程,从干预层面来讲,需要更加精准地按患者年龄、近视度数分类防控,这对后续我国的防盲治盲意义重大。
 
近视眼防控阻力大?
 
拭目以待,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发病缘由刨根问底,近视眼与遗传和生活环境均有很大关联,其中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广、甚至更难研究。衣食住行填满了人们每日的活动清单,当代人不得不近距离工作,尤其青少年儿童不得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和学习,导致近视眼发病的环境因素也更加扑朔迷离。
 
“量”的控制是近视防控的当务之急,如何来保证国民近距离工作、高效学习,又能使其近视眼发病率尽量减低、进展尽量减缓,是现如今值得全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眼科同道实行近视眼防控的关键所在。
 
来日方长,希望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再接再励,不畏困难、砥砺前行,为近视眼防控添砖加瓦、推波助澜!
相关推荐